P22張紫洞

陸軍衛生材料廠簡介

陸軍衛生材料廠簡介
1936年戰雲密佈,日本侵華戰爭一觸即發,軍醫學校教育長張建臨危受命,兼任軍醫署長之職,由於敵人封鎖,戰救藥材極端匱乏,於是任命鄭壽廠長籌建衛生材料廠,生產戰救藥品及敷料,翌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滬寧沿線危急,該廠由南京遷至四川重慶,後因敵機不斷轟炸,於是又搬至附近嘉陵江邊合川縣,在市區組建總廠,在郊區建立分廠,正式改為軍政部陸軍衛生材料廠,受軍醫署領導。
該廠編制為廠長負責制,領導三個科,即管理科、製造科鑑定科,下設五個製造所,
第一製造所負責大小安瓶注射劑的生產;
第二製造所生產各種片劑;
第三製造所生產酊劑、丸劑等製劑;
第四,第五所分別生產各類化學藥品。該廠另外兼管一處衛生敷料廠生產急救包與脫脂棉花、紗布及膠布。
全廠共有男女職 工約500人,生產的各種藥品材料送往重慶藥品器材總庫,再分別運至各戰區衛生補給庫及供應庫,按指令就近向部隊分發供應,在抗戰八年中,曾為補給部隊的戰救藥材起到了不少的作用。
該廠為軍隊編制,按軍佐任命,分為三等九級:一、二、三等司藥監(同上、中、少將);一、二、三等司藥正(同上、中、少校)及一、二、三等司藥佐(同上、中、少尉)。廠長為少將軍銜,科長為上校銜,所長為中校或少校銜,各科大學畢業的技術員進廠一律為上尉銜,以後按年資晉升。
該廠技術人員主要為軍醫學校藥科歷屆畢業生,也有少數來自國立藥學專科學校(今為南京中國藥科大學)畢業生女生5人,分配至該廠工作。
在廠工作過的同學有︰廠長鄭壽(3期);管理科長唐禹謨(?期);製造科長姜達衢(留德);鑒定科長陳兆畦(留美)。管理科技術員有陳剛(14期)、張紫洞(兼,22期)。鑑定科有胡乃釗(14期)、張紫洞(22期)、朱君鐸(22期)、梁一舟(23期)、王成文(24期),吳聘(24期)。製造科各所長有:李希春(18期)、陳世薰(18期)、郭顯榮(18期)、楊汝秀(12期)、劉丹璜(16期)。技術員有金大勇(22期)、徐洪年(22期)、陳佩驪(25期)、盛舜炯(24期)、彭煜南(23期)、王鶴昌(16期)、張浡然(18期)、漆晶哲(22期)、徐岩(14期)等人。
抗戰勝利後,當時該廠原定前往北平、天津接管五家日本藥廠,但由於供應制度的改變,以美援物資及進口藥材為主要管道,於是該廠 1947年奉命撤銷,人員遣散,令人惋惜

------------------------------------------------------------------------------------------
張紫洞1941年 軍醫學校藥科二十二期畢業後,分發四川重慶合川陸軍衛生材料廠工作,1946年離開,考取軍醫留美.1947年回國後在上海國防醫學院任教!
------------------------------------------------------------------------------------------
P22張紫洞教授
張紫洞教授,山東蓬萊縣人,生於1917年。1941年畢業於軍醫學校大學部藥科。畢業後曾在四川合川衛生材料廠擔任藥品分析鑑定工作。1946年考取公費留美,專攻藥材供應管理專業,回國後在上海國防醫學院任教。1949年上海解放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後勤部衛生部工作,先後任材料供應處副科長、倉庫主任職務。1952年在華東軍區第六軍醫學校講授分析化學和藥品鑑定學。1955年起調至上海第二軍醫大學藥學系組建和擔任藥材供應管理學科(現稱藥事管理學)的教學工作。
30多年來張教授在教學、科研工作中,共編寫了教材四種,發表的論文有生物製品、乾冰冷藏運輸、藥品防凍、敷料防霉等研究及上海市醫院藥劑質量調查研究等多篇。在積累教學科研經驗的基礎上,編寫出版了專著《藥物貯藏法》、《衛材倉庫技術管理》、《中藥材保管技術》(以上人民衛生出版社)及《藥學英語閱讀資料譯注》(人民軍醫出版社)。
張教授現為第二軍醫大學藥學系專家組組長、《藥學情報通訊》主編;兼任《中國藥學年鑑》副主編,《醫藥工業》、《國外藥學》合成藥、生化藥、製劑分冊、《國外醫學》藥學分冊編委,《第二軍醫大學學報》常務編委,《軍醫大學學報》英文版、《人民軍醫》藥學分冊編委。
張教授一生獻身於藥學教育,是我國藥事管理學科創建人之一,為了加速培養藥事管理學科的專門人才,1982年起開設了藥學情報管理課程,並招收碩士研究生4名,他還經常到各省市藥學會講學;利用業餘時間從事藥學英語的教學和輔導,頗受好評。在主編刊物過程中,態度嚴謹,實事求是,一絲不苟。他雖已年逾古稀,仍精神抖擻,認真負責,堅持日常工作和不斷學習,刻苦鑚研;表示願以有生之年為我國藥學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擷自中國藥學年鑑1986年 P269)
--------------------------------------------------------------------------------
司藥必備
------------------------------------------------------------------------------

向军休干部致以新春佳节的问候

本报讯 2月1日上午,区委副书记魏伟明来到杨浦干休五所,代表区委、区政府先后登门看望了90岁的张紫洞教授和82岁的林葆城教授。 魏伟明为两位军休老干部送上了鲜花和慰问金,并关切地询问他们的健康、家庭、住房等情况。在慰问两位老同志的过程中,魏伟明还向他们介绍了最近召开的区第八次党代会和即将召开的区“两会”的一些相关情况,同时向老同志通报了近年来杨浦发展建设的情况,并征求老同志们对区委、区政府工作及干休工作的建议。
当得知2月2日是张老90周岁生日时,魏伟明亲切地祝福张老生日快乐、健康长寿。得知张老至今还常为干休所撰写稿件、支持干休所的宣传工作,魏伟明给予高度评价。
在看望林葆城教授时,魏伟明询问林老对在干休所的生活是否满意。 林老表示,虽然老家亲戚多次请自己回家乡颐养天年,但因为干休所的工作和服务到位,他愿意在这里养老。两位老同志对区领导亲自登门慰问,表示十分感谢。 魏伟明一行还视察了干休所活动、服务设施,并对正在干休所内开展兴趣活动的老同志们致以节日的问候。 在听取干休所领导的工作汇报后,魏伟明对在场的工作人员说,干休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希望干休所继续落实好军休干部的“两个待遇”,要注意耐心倾听军休干部的合理意见,根据干休工作服务性强的特点,做好有关工作,让他们安享晚年。
(上海杨浦时报--2007年2月 第10期 总第650期----吴智雄)
--------------------------------------------------------------------------------
(摘錄自張建與軍醫學校P388-393)
學術成就有同共睹
安順時期,軍醫學校師生的學術成就是不勝枚舉的,可惜的是因為時間太過長遠,大部份都因收集不到足夠的材料,無法下筆成文。如今,祇將收集到有關《司藥必攜》、《軍醫提絜》及《藥學季刊》的材料,編寫記錄成文,好讓我們後輩有 目共睹他們的學術成就。
司藥必攜
藥科 22 期的張紫洞同學是一位很有幹勁,多才多藝的青年。在學校搬至安順之初,父親就經常找一些像張紫洞那樣較為活躍的同學,到辦公室來談話,鼓勵他們多做點事,激起校園的活力與朝氣。因此,張紫洞領頭辦了壁報,也帶動其他班級辦起壁報;為改善同學的伙食,又辦過消費合作社的小吃部;文藝活動方面,他也組織了話劇社,在他畢業那一年,他還發起全班同學一起編寫了一本《司藥 必攜》,並由此啟發了醫科32期的同學著手編寫《軍醫提絜》的動機。以下是張紫洞教授敘述他編寫《司藥必攜》的經過情形:
「在教育長的精神感召之下,我想多做點事。1940年,我畢業那一年,我常常想:『軍隊流動性大,參考書卻很少,是否能編寫一本簡明易帶的手冊,為廣大軍醫司藥使用?』因此我經常跑圖書館,我發現英國皇家藥學會編的一本《藥師手冊》〔Pocket Pharmaceutical Handbook〕,形式簡單明瞭,給了我靈感。於是我就在藥科22期的班上發起編寫一本《司藥必攜》,經請示藥科主任張鵬翀再報告教育長,立刻得到他們的同意 ,並且大力支持。
我們是利用課餘的時間編寫的,我被推為主編,又選出各篇的執筆同學,還有共同學擔任抄寫工作,同時也得到助教的協助及教授的指導,經過十個月的努力,終於編寫完成。1941年冬,即由學校承擔印書經費,相全國及軍隊發行。
《司藥必攜》為64開袖珍本,計700多頁,共五十萬字;全書分正文及附錄兩部份。正文有7篇21章,計有:藥物篇、調劑篇、製劑篇、飲食物篇、毒物篇、毒氣與防毒篇及衛生器材篇,並有附錄15種。內容相當豐富,涉及知識面廣,實用性強,簡明扼要。在當時戰爭惡劣的條件下,能出版成書,確實雖得,堪稱醫藥人員的良友,也是我國公開出版發行的第一部藥師手冊性質的工具書。 《司藥必攜》雖由我發起,經由全班同學共同設計、組織、編寫,合作努力得以完成,這在當時的高等學校也不多見,這完全與教育長的重視學術,鼓勵學生獨立創作是分不開的。特別是軍醫學校的民主作風,更是難能可貴。」
由於《司藥必攜》編寫及出版的成功,藥科同學受到鼓舞,又因當時抗戰已勝利,學校尚未遷至上海,1946年春,正在藥研所擔任助教的樓之岑,受其胞兄樓方岑的鼓勵,帶頭發起組織重編《司藥必攜》的工作,當時亦邀請了數位醫科的同學如:樓方岑、汪宋寶等參加,而工作人員是以藥科同學為主,如:譚增毅、張香龍、蘇中武、方祝、杜友荃、盛舜炯、吳美樞等同學,一共20餘位參加編輯工作。在安順期間曾開過數次編輯委負會,各同學根據章節皆已分派到工作,大部份同學業已開始動筆編寫了。非常遺憾1946年夏,學校開始搬遷上海, 編輯工作卻因此而中斷。學校遷至上海後,編輯委員會沒能繼續下去的原因,相信是:
〔一〕學校改組及搬遷後,人事調動頗大,編輯委員會的成員大多數是助教授及畢業同學,有些勝利後回老家團聚,有些調職或出國,有些遷至上海後居住地點較為分散,同學見面聚會亦大不易,當然不能像在安順時那樣容易召集開會了。
〔二〕主編樓之岑於1945年在貴陽考取了庚款留英藥學研究生,1946年到倫敦大學藥學院深造,群龍無首,重編《司藥必攜》的工作因而就擱置下來了。
【本節資料承蒙張紫洞〔藥科22期〕、譚增毅〔藥科23期〕、汪宋寶〔醫科33期〕等學長提供,特此致謝】
藥學季刊
父親在辦軍醫教育的期間,他視藥科與醫科是同等的重要。他時時密切注意藥科及藥所〔藥品製造研究所〕的發展情形,關心及鼓勵藥科及藥所的師生同仁參與各種有關的學術活動。1942年學校成立了中國藥學會安順分會,於同時繼藥科 22 期同學的步子,25 期的蘇中武、陳佩驥、韋思琪等同學向前跟進,共同協議籌辦一份藥學雜誌,得到學校及藥科主任的同意與支持,邀請各系主任及教師為編委,先試出季刊,此即為《藥學季刊》。藥學季刊創刊後,接著正式成立《藥學季刊社》,並推選24期的樓之岑及23期的陳新謙兩位青年助教輪流擔任責任編輯,季刊社則全權負責每期的編輯、出版及發行事宜。
《藥學季刊》於1942年冬創刊,父親曾為封面題寫刊名及寫發刊詞,對辦刊緣起、宗旨等均予闡明。發刊詞如下:
「茲本校藥科與藥所同仁,於教學研究製造工作之外,覺同仁所負使命之重大,特刊行《藥學季刊》。既以激勵有志之藥學同仁,堅定意志,擔負歷史的使命,努力建立吾國藥學之基礎;又以教學研究所得,或作藥學論著,或作研究報告,藉求切磋,以圖策進,而加速中國藥學事業之進展。」
《藥學季刊》闢有:論著、報告、綜述、評述、轉載、藥學文摘、文獻摘要、調劑小品、特載、雜俎、通訊、消息及信箱等諸多欄目。如:在「論著」欄中發表過的論文有-《全國軍用衛生器材管理之擬議》〔張鵬翀〕、《安順之藥用植物》〔李承祜〕、《西北藥物之應用與整理》〔王均默〕、《中國近代化學工業之概述》〔曾昭掄〕、《對中華藥典第二版改版之意見》〔釗、文〕等;在「報告」欄中發表的文章有:《黃精之初步研究》〔樓之岑〕、《蚊香中砒素之檢驗》〔林公際、呂世枋〕、《藥特靈合成法之初步研究》〔王友夢〕、《安順市上四種柴胡之比較》〔蘇中武〕、《土法製酒之實際與推理》〔陳新謙〕、《土法煉汞及其改良報告》〔成方〕、《安順數種日常飲食物之分析》〔軍醫學校衛生化學研究室〕、《自馬鈴薯製造澱粉之報告》〔王國初〕、《荼葉與咖啡因》〔仇士杰〕等;在「綜述」欄中,發表的文章有:《維生素之免疫能力》〔陳素非〕、《斑螫素之含量測定》〔余國良〕等文;在「評述」欄中,發表的文章有:《幾種軟膏之製造價值》〔樓之岑〕、《幾種新合成催眠劑之藥理研究》〔文舟〕、《美國陸軍衛生器材管理法》〔邱倬〕等;在「調製小品」欄中,發表的文章有:《藥用豚脂怎樣提煉》、《碘類軟膏的製法》、《含樹脂性酒精液之合劑配製法》等等。
藥學季刊社與本草藥學社雖同時存在,性質卻不同。本草是由藥科學生組成的,藥科季刊社的社員大多數是藥科及藥所的師生,也有極少部份社員是由省外有關醫藥教育、科研、生產、醫療及部隊的藥學人員,其實是代表整個學校的刊物,因此出的刊物質量較重,水平較高。季刊不僅發表醫藥科師生的科研論著、研究報告、經驗交流及國際藥學的最新進展及知織,而且為促進藥學事業大聲疾呼,團結藥學界同仁,著力反映全國藥學人員的心聲,此外,還經常與中國藥學會等學術團體保持聯繫,並參加相關活動,例如1943年5月1日至3日在重慶召開中國藥學會、中國藥物自給學會與全國醫療藥品器材生產協會的聯合年會,安順分會派了張紫洞等參加會議。張紫洞在會後曾撰寫一篇較為詳進的觀感記,在藥學季刊上發表。
《藥學季刊》從1942至1945年間共出版了八期,向全國各地公開發行,1946年學校遷至上海時就停刊了。
【本節資料承蒙藥科 22期張紫洞、藥科23期陳新謙、藥科25期蘇中武等學長提供,特此致謝】


---------------------------------------------------------------------------------

药学实践杂志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主办: 第二军医大学;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
周期: 双月 出版地:上海市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作者 包含 "张紫洞" 的搜索结果约有 12 篇

1
[标 题]美国公共药房业务的现状和未来 (全文大小:345K)
[作 者]张紫洞
[机 构]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200433
[文 摘]美国公共药房承担着全美门诊病人的处方药调配及公众药品零售的双重任务,为指导合理用药也做出了有成效的贡献。美国公共药房的今日,或许即我国公共药房的明日。本文综述的目的,在于将概貌简介给读者,供结合国情吸取有益的东西,改进我国公共药房目前停滞不前的状况。
[刊 名]>>>中国药师-2004:7(6)-403-408

2
[标 题]药学英语新术语译法的探讨 (全文大小:49K)
[作 者]张紫洞
[机 构]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200433
[文 摘]改革开放后,国际交流日增,英语中的专业名词也层出不穷,药学领域中自然亦不例外。但由于翻译标准及水平的差异。常会出现一些新词汇令人读了感到云里雾里、混淆不清,这会影响阅读和推广应用。
[刊 名]>>>中国药师-2004:7(2)-160-160

3
[标 题]美国药学学术组织概况 (全文大小:219K)
[作 者]张紫洞
[机 构]第二医军大学药学院
[文 摘]
[刊 名]>>>中国药师-1999:2(5)-272-275

4
[标 题]第8章 卫生管理机构与药物利用研究
[作 者]吴方建[1] 张紫洞[2]
[机 构][1]长江航运总医院 [2]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
[文 摘]
[刊 名]>>>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8:7(3)-172-182

5
[标 题]美国药学社团组织概况
[作 者]张紫洞
[机 构]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
[文 摘]
[刊 名]>>>中国药学杂志-1998:33(12)-762-764

6
[标 题]美国推行新的医药品安全监察制度
[作 者]张紫洞
[机 构]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200433
[文 摘]
[刊 名]>>>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5:4(1)-41-42

7
[标 题]临床药理学家需要从毒物动力学研究得到什么资料 (全文大小:88K)
[作 者]嵇萍 张紫洞
[机 构]
[文 摘]
[刊 名]>>>药学情报通讯-1994:12(2)-119-120

8
[标 题]抗真菌新药—氟康唑 (全文大小:81K)
[作 者]张尚文 张紫洞
[机 构]
[文 摘]
[刊 名]>>>药学情报通讯-1991:9(3)-9-10

9
[标 题]糖尿病人高血压的治疗 (全文大小:80K)
[作 者]杜江辉 张紫洞
[机 构]
[文 摘]
[刊 名]>>>药学情报通讯-1991:9(3)-39-40

10
[标 题]静注雷尼替丁改为口服疗法 (全文大小:73K)
[作 者]李雅雅 张紫洞
[机 构]
[文 摘]
[刊 名]>>>药学情报通讯-1991:9(3)-40-41

11
[标 题]结核病的药物治疗 (全文大小:128K)
[作 者]杨树桐 张紫洞
[机 构]
[文 摘]
[刊 名]>>>药学情报通讯-1991:9(2)-22-24

12
[标 题]高血糖和磺脲药物的吸收 (全文大小:37K)
[作 者]瞿发林 张紫洞
[机 构]
[文 摘]
[刊 名]>>>药学情报通讯-1991:9(1)-8-8
-------------------------------------------------------------------------
回應三朵奇葩

再談「三朵奇葩」

陳福民學長:
承寄來「源遠」第十二期及特刊「美墨郵輪之旅」兩冊均已收到,十分高興;披閱中驚見拙作「抗戰時期母校在學術上的三朵奇葩」亦被刊出,這是被塵封近六十年的歷史,又重見天日。四十年代初期,國家民族正處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母校師生能合力創造出三朵奇葩,對當時全國軍醫界有重大的貢獻,而今已是兩道煙雲,很少有人提及或想起了這件事,我今年九十歲了,曾親自參加「三葩」創作過程,念念難忘,但也找不到原始資料及照片,這是最大遺憾!
先講講我與三者關係:
一、「司藥必攜」是由藥科22期張紫洞(刊文中誤為張載洞,請更正)發起,由全班集體編寫,由他主編完成的,1941年向全軍發行。1946年春,當時在藥研所工作的樓方岑學長,鑒於該書內容太簡單,新資料不多,組織了二十多位同學,如譚增毅、蘇中武、方祝、杜友荃、吳美樞等及少數醫師如我也參加編寫修訂再版,編委會在安順開了兩次會,具體分工編寫工作,我還保存著一張「司藥必攜再版討論會」照片,後來寄往張建女公子張麗安刊於「張建與軍醫學校」第164頁上,非常遺憾的是接著學校搬遷上海,人事變動很大,編輯人員分散,樓方岑學長又出國到倫敦大學深造,全部工作因此中斷。(請參考張建與軍醫學校第388-390頁)
二、「軍醫提絜」,是醫科32期畢業班受「司藥必攜」一書啟發,由樓方岑學長發起並主編的一部巨著,首創的軍醫百科全書,其特色也是由在校同學編寫,由導師修改完成,這是在八年抗戰中最艱苦的年代,也是全國軍醫和衛生界最缺乏而最需要的一本實用醫學百科全書,在困難重重中問世,篇首有張建教育長序言:「是書編纂,蓋鑒於軍中行旅輕裝簡載,軍醫人員決難以大量參考書籍自隨,⋯本校醫科32期與第一分校第5期同學,以擬編輯軍醫提絜,⋯我軍醫同仁,手持一冊,隨時檢索,當感便利不少。⋯」該書出版後,洛陽紙貴,風行全國全軍,連印四版,每次均有增訂,從二版起我負責編寫急救與繃帶二部份,由於我與樓方岑是同鄉(浙江衢縣人),又同住一處多年,在寫作上和發行上我都盡力幫助他,他是該書出版的最大功臣。此書及1950年改名「醫師典」,在上海出版,我都保存著,不幸此書在文化大革命中,全部被紅衛兵抄去,不知去向。但一次我去老紅軍廖郎章家中訪問,卻發現他書架上尚存此書,我就將此書序文及目錄全抄給張麗安學姐,她亦將此事刊在書內。(請參閱「張建與軍醫學校」一書,第393-407頁)可是現在,廖軍醫已去世多年,全家遷走,我很遺憾無法提供原書的圖片了。
三、「軍醫通訊」,也是抗戰時期由在校畢業同學會所主辦的一種不定期通訊刊物,我記得當年邱倬教官蔡宏道學長(原微生物學助教)均主編過,我擔任過發行工作,發行到全軍同學和後方醫學院校;也正和今日的源遠季刊一樣,十分受同學及醫學界的歡迎和愛戴,但因受抗戰時期物質條件困難,紙張印刷都來之不易,故出刊不定期,印數也不多,六十年後要找到原刊,恐怕非常難了。
我母校建校已有百餘年歷史,特別在抗戰時期,國家民族都處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我及32期同學,近百名窗友,除五人留校任教外,全派赴出國遠征軍,奮力打通滇緬公路,為後方開通國際通道;學校大發展,為軍隊培養出大批高質量軍醫人才,有過輝煌業績;源遠校史探索中,使我們不忘歷史,我今年九十歲了,曾經歷過百年中國社會變遷,在舊社會我國貧窮落後,受盡列強的欺凌壓迫,抗日戰爭的八年,我們全民族團結一致,奮發圖強,終於取得最後勝利,今年已是六十周年了。回憶過去,感慨萬千,現在我們中華民族站起來了,祇要兩岸同胞攜起手來,我們的民族一定會振興,我們的國家民族一定會屹立於世界民族之中,成為世界和平砥柱;否則要分開要內訌,最高興的是帝國主義和軍國主義,他們又可回來,魚肉百姓,欺壓人民,這是全世界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所最不願見到的。
校友 汪宋寶上(M33)2005.3.18
----------------------------------------------------------------------------------


文■曾念生/
M88曾念生與祖父合影

有關汪宋寶大學長在校友會源遠季刊12期所提及“三朵奇葩”,有些史料也許可供眾校友參考:
家外祖父邢思忠老先生珍藏有一本“司藥必攜”,是家外曾祖父邢仲安先生送給他的。仲安先生生於光緒九年(民國前二十八年),畢業於南通醫學院,亦曾在北大醫學院進修,習外科,在南京創辦安濟醫院,抗戰時擔任第十五陸軍醫院醫務主任,民國三十二年十一月七日因胃疾於重慶過世。
由附件所見之照片版權頁(圖1),可知本書是民國三十一年九月初版本,因戰時物資缺乏,為土紙所印,後飽經戰亂流離,已無封面,扉頁(圖2)可見當時編輯群是藥科二十二期,另有仲安先生的贈書思忠先生之題字、軍醫學校校徽及序言(圖3)題贈當時軍醫學校四十週年校慶,且分別由張公掃霆教育長及藥科張科長作序。思忠先生青年時期即為仲安先生行醫的小跟班、助手,畢業於金陵大學電鑄專修科,抗戰軍興時投效空軍,日後服役四十餘年,來台後擔任修護大隊士官長,在嘉義基地退伍,現已九十高齡。現在看來:這本書當時真是風行一時,陪都重慶的一位軍醫院醫務主任,也會想到要買一本送給兒子,希望他不要完全忘情於醫學
我也是這幾年才逐漸把家族的一點小淵源和母校的校史,作上一點聯繫。希望這封信能把母校光榮校史略添些許。

司藥必攜-序頁

司藥必攜-序頁

司藥必攜--編輯群及校徽

司藥必攜--編輯群及校徽

司藥必攜-封底

司藥必攜-封底